繫辭傳(下)
第七章
易之興也,其於中古乎,作易者,其有憂患乎。
易經的興起(流行)是在殷末周朝時代吧?易經的卦爻辭作者文王面臨暴政而被囚在羨里獄中 所作,其具有憂患意識吧?
是故,履,德之基也;謙,德之柄也;復,德之本也;恆,德之固也;損德之脩也;益,德 之裕也;困,德之辨也;井,德之地也;巽,德之制也。
所以履為德之基,以禮待人,足履實地,是立身處事的基礎,所以說是德之基。 謙,為人處世,卑己尊人,忍讓謙虛,是掌握進德的重要手段,所以說謙是德之柄。
復,格除物慾,復見純樸的天地之心,是恢復德性的根本,所以說復是德之本。
恒,惟有恒心,堅守原則,有始有終,才能成功(有恒為成功之本),德性也能穏固,所以說恒 是德之固。
損,懲忿窒慾,使慾望不斷減損,以至於無,這是修德功夫,所以說損是德之修。
益,改惡遷善,使德行日益增加;另為學日益,致使學識、心胸開闊寬裕,將可充裕德性, 所以說益是德之裕。
困,人處於平常,不足以見德。在窮困時,君子固窮,能守正道,小人窮斯濫,從操守可以 分辨出有否德行,所以說困是德之辨。
井,安居在地,所處不移,井水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,濟人利物,修德要像井,能涵養所畜 之德,並澤施於人,是立德寶地,所以說井是德之地。
巽,是號令,是風,風是無孔不入,能深入細微,而且能順於理,事至則隨宜斷制,所以說 巽是德之制。 柄:根本;掌握事物關鍵的重要手段;把柄。
履,和而至;謙,尊而光;復,小而辨於物;恆,雜而不厭;損,先難而後易;益,長裕而 不設;困,窮而通;井,居其所而遷,巽,稱而隱。
天澤履,下卦兌為和,上卦乾為至。待人以禮,與人和睦相處,人和為貴,才能利於行事。
地山謙,九三居三陰之下,自卑自晦。有才德者能自卑隱晦不炫耀,謙虛待人,才能受人尊 重和崇敬,且光榮。
地雷復,一陽生於五陰之下,居於群陰暗昧之下,能於迷途不遠,即知返復,並於初微細小 之時,能分辨出物之吉凶。
雷風恒,面對雜亂的環境,能够有恒心,心平氣和,不覺厭煩處事,才能成功。
山澤損,修德要減損慾望,初時相當困難,俟進行一段時間後,嗜慾漸少,就會覺得容易。
風雷益,修德使德行日益增長;為學使知識日益增廣,可以長久增裕德行與知識,亦即永無 止境,也就是說沒有設限。
澤水困,在困境時,面對困窮,要解決問題,就要變通,所以說,窮則變,變則通。
水風井,居得其所,恒住不移,其泉脈流通(遷徙),維持常新,故能以甘泉讓人取之不盡,是 遷其潤澤,施惠於外。
巽為風,行事能衡量輕重,因勢利導,如風之行;又巽性入而伏,形跡潛隱不露,所以說稱 而隱,此巽之德。 稱:衡量輕重。
履以和行,謙以制禮,復以自知,恆以一德,損以遠害,益以興利,困以寡怨,井以辯義, 巽以行權。
履卦以禮為實踐的基礎,和順行事,使社會關係和諧。
謙卦旁通履卦,禮以謙為主,所以謙用來制禮,作為社會規範,以消除爭議。
復卦一陽復始,能返復求己,自知得失,以用來恢復本來固有的德性。
恒卦修德要一心不亂,始終如一,堅守德行。
損卦修德以減損慾念,屏除私慾,就可以遠離災害。
益卦為政損上益下,將增興人民的福利;為人要修德及學習知識,讓自身德行知識的增長, 心胸自然寬厚,有利於社會。
困卦處於困境之中,要自立自強,奮鬥到底,謀求出路,不作怨天尤人。
井卦,井水廣養萬物,施而無私,辨明是公正合宜的事。
巽卦,有道德基礎,又有能力,且能順合時宜,才能當機立斷,行使權變。
第八章
易之為書也不可遠,為道也屢遷,變動不居,周流六虛,上下无常,剛柔相易,不可為典要, 唯變所適。
易經是經世致用之書,易理靈活多端,其與日常生活有密切關聯,隨時可加應用,不可忘記。 一陰一陽謂之道,易經是以陰陽運行,互相推移變化調整,故其道常變遷。易道就是事物隨 時在變,易理的應用與解讀不以法古為常,是應隨時空推移而常變。用大衍之術占筮,得出 九、六分別代表老陽、老陰,兩個變爻變動不息,周流于六個爻位之間。六位有上下之分, 周流於上下之間,不常在某一爻位上。剛柔是陰陽,陰極陽生,陽極陰生,陽剛陰柔互相變 易,而產生新的卦象。卦爻的解釋不可固執某一說法而不知變通,唯有靈活運用,才能適當 的調整,找出一條最適當的出路。 六虛:六位(韓康伯);六虛就是上古文化中的六合,指東西南北上下,代表宇宙間空間(南懷 瑾)
其出入以度,外內使知懼,又明於憂患與故,无有師保,如臨父母,初率其辭,而揆其方, 既有典常,苟非其人,道不虛行。
易道指示世人,一進一出,有一定的法則,曉得此一法則,就知道宇宙萬物隨時隨地在變, 但變有一定的法則,不是亂變,做人做事當知事務隨時在變,所以要戒慎恐懼,以免受災害。 同時要明白易學的精神,要注意到憂患的表象,並明白其原因及在何處發生。沒有師長隨時 隨地保護、指導你,要靠自己,自立自強,時時知道恐懼憂患。就像父母在身旁那樣的敬慎 來敬事父母。最初遵循卦爻所繫的文辭,探索其道理,可以揣摩出經常的法則,可作為遵循 的典範。若非有心參研者,學通易經,此經世致用的學問,是不能憑空而得。 外:指變卦;吉凶見乎外。 內:指本卦;爻象動乎內。 率:遵循。 揆:度;揣摩。
第九章
易之為書也,原始要終,以為質也,六爻相雜,唯其時物也,其初難知,其上易知,本末也, 初辭擬之,卒成之終。
易經這部書是追究萬事萬物的開始,並據此推斷其結果,是易經的本質。一卦有六爻,爻性 有陰柔,有陽剛,間雜出現,觀察爻位的時位和象徵的事務,並應重視其動爻,把握時空的 變動,才能趨吉避凶。
卜卦時開始卜出第一爻,很難斷定這一卦的發展,等到完成第六爻,卦體顯現,卦象清楚, 前者是樹木的根,是本始;後者是樹木的枝梢,是末,所以是本末終始。初爻難知,所以聖 人在擬議初爻文辭時多方考量,以冀精確擬測,故較為困難,俟初爻文辭擬定後,順此以定 2-5 及上爻的文辭,到了上爻,事物發展完結而卦義最終形成。
若夫雜物撰德,辨是與非,則非其中爻不備。噫,亦要存亡吉凶,則居可知矣,知者觀其彖 辭,則思過半矣。
依據陰陽爻雜陳狀況,要論述其德性,辨別是非,顯現人事複雜的情況。不是初、上二爻就 能辨別人事的是非,必須考量二至五爻的變化歷程,全面理解,融會貫通,才能完備。
大概探求存亡吉凶之事,要從六爻所形成的複雜情況中推求。雖居在家,可得而知之。智者 深入研究瞭解卦辭,對該卦的吉凶就可大致的掌握。 撰:述。
二與四同功,而異位,其善不同,二多譽,四多懼,近也,柔之為道,不利遠者,其要无咎, 其用柔中也。三與五同功,而異位,三多凶,五多功,貴賤之等也,其柔危,其剛勝邪?
二爻與四爻皆為柔位,二爻與五爻相應相得,四爻上承五爻,即配合五爻行事,二者一同輔 佐五爻;惟二爻在下卦之中,四爻在上卦之下位置不同,所以說二與四同功而異位。因遭遇 不同,其結果也不同。二爻與五爻相應,深獲五爻信任,做事易有成果,所以得到較多的贊 賞。四爻居大臣之位在君近側,有逼君之嫌,故言行必須謹慎,以免動輒得咎,所以處在危 懼之中。陰柔的本質較為軟弱,不易自立,需親付於他人;二爻遠離五爻君上,這是不利的, 但因以柔行中道,所以其能獲得無咎。
三爻、五爻皆為陽剛之位,三爻有輔佐五爻之功,而五爻之功,三爻輔佐之,二者充分協調 合作,所以三五同功。又五爻君位為貴,三爻臣位為賤,因為爻有等次。三、五爻均陽剛, 可積極行事,但結果往往不同,三爻居下卦之巔,行事過中,多半遭凶。五爻君位象徵高明 中正,且有獨運之權,六爻之功皆歸於五爻,故五多功。
因為爻有等次尊卑貴賤之差異。這四個中爻,屬於柔爻一定凶嗎?屬於剛爻一定吉嗎?這要 看各爻的尊卑及時位。柔居陽,不當位則凶;陽當陽位,當位則吉,此為六十四卦的一般原 則;但亦有例外,柔居陽位而吉,剛居陽位而凶。
留言列表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