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繫辭傳(上傳) (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易經《繫辭上傳》

第十章
 
易之為書也,廣大悉備,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。兼三才而兩之,故六六者,非它 也,三才之道也。
 
易經一書,至廣至大,無所不包,所以廣大完備。伏羲氏畫八卦,只用三爻,是代表天地人 三才。後三畫卦不够用,所以將它重疊起來加以運用。因此,天地人三才由一變成兩,都是 由兩種相對立的因素構成。立天之道就是陰與陽,五爻為陽,上爻為陰,陰陽成象;立人之 道就是仁與義,三爻為仁,四爻為義,仁義成德;立地之道就是柔與剛,初爻為剛,二爻為 柔,剛柔成質。每一卦都兼有天地人三才之道,每一才有二爻,所以共有六爻。六爻就是指 三才之道。 悉備:理詳密;完備。
 
道有變動,故曰爻,爻有等,故曰物,物相雜,故曰文,文不當,故吉凶生焉。
 
三才之道變動不居,六爻效法天地萬物變動的現象,稱為爻。爻有剛柔大小,上下貴賤,不 同的類別,代表著不同的物象,稱為物。萬物分陰陽,柔剛,爻性有陽剛,陰柔。六爻交雜 出現和爻位配合起來,增益其複雜性,這種狀態稱為文,即剛柔交錯曰文。這種錯綜複雜的 情況,處理恰當與不當,將會產生吉凶禍福、成敗的結果。

文章標籤

"易學"易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易經《繫辭上傳》

第七章
 
子曰,易其至矣乎。

 
孔子說:「易經的學問達到登峰造極,沒有別的學問可以超過它的範圍」。
 
夫易,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。知崇禮卑,崇效天,卑法地。
 
易理的哲學讓聖人崇高其道德,並且擴大其事業。聖人獲取知識和智慧要像天那樣的高明; 在行為和事業要像地那樣的謙卑。要有崇高的理想,效法天道(自然運行規律)。謙卑效法地道, 能容納萬物。 禮:履也。

文章標籤

"易學"易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易經《繫辭上傳》

第四章
 
易與天地準,故能彌綸天地之道。仰以觀於天文,俯以察於地理,是故知幽明之故,原始反 終,故知死生之說。精氣為物,遊魂為變,是故知鬼神之情狀,
 
易經是依照天地的法則作成,是至高無上的學問,包羅萬象,天地之間所有的現象均為易理所涵括。上則觀察天上日月星辰,下則觀察大地山河動植物的變化法則,所以就能知道看得 見有形的事物及看不見無形的事物,即知道一切隱微不顯和清楚呈現事物間的關係。追本溯 源,探究事物的開始和結束,瞭悟因果關係後,便能知道死和生的奧秘。物質(肉體)與精神聚 合在一起就成物(人),靈魂是生命的泉源,精氣一散,離開身體,便是死亡,變成鬼神,一般 人死後就是鬼。聖人、偉人透過其學說,使後人遵從;或透過其事業,使後人得益;或透過 其道德,成為後人仰慕、模仿的對象,其在後人的心中就存在,就是神,由此可知鬼和神作 用或情狀。
準:準則;相等。 彌:覆蓋,周遍,充滿。
綸:為治絲縱橫交織,縫合緊密。 彌綸:天衣無縫,包羅萬,條理分別。
幽:無形,看不見的事物。
明:有形,看得見的事物。

文章標籤

"易學"易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易經《繫辭上傳》 
 
第一章 
 
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卑高以陳,貴賤位矣。動靜有常,剛柔斷矣。方以類聚,物以群分, 吉凶生矣。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變化見矣。  
 
周易乾為天、為陽、為高,坤為地、為陰、為低。天在上很尊貴,地在下很卑近,地載厚物, 人與地很親近,這是確定的法則。天下萬物由卑下以至高大,雜然並陳。一卦六爻貴賤的位 置,依序排定,動靜有一定的規律。陽爻是剛,陰爻是柔,剛柔主要透過動靜來區分,陽極 生陰,陰極生陽,一剛一柔斷然可知。 
 
天下的人同類相聚,即志同道合,天下之物以群分,同類相聚的事物都是有共同的特性及具 有共識而產生行動。不同類不同群的互動,極易產生爭執,吉凶禍福由此而來。在天上呈現 日月星辰晝夜等天文現象,在地上呈現山川河海動植物等形體。天地萬物萬象,彼此間錯綜 複雜的變化,可以明顯看見。

陳:陳列。 常:規律。

文章標籤

"易學"易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Oct 16 Wed 2019 11:38
  • 前言

易經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,也是中國古代五經之首。伏羲氏觀察天象地形地物,近取象人的身上器官,遠的取象於宇宙萬而創作八卦乾,兌,離,震,巽,坎,艮,坤;分別象徵天、澤、火、雷、風、水、山、地。八卦卦象雖然豐富,經過一段時間,社會日益繁榮複雜,致八卦不够用,聖人將八卦重疊,即三爻卦疊積為六爻,擴充為六十四卦。

從易經的歷史看,易有連山易,歸藏易及周易三易。在古代均由太卜專司卜筮之官主管,顯然最初易經是用於占筮,惟占筮的結果,所顯示的哲學內涵,往往影響人們思想及行動。連山易及歸藏易早就失傳,僅剩周易。

周易的卦辭是文王被商紂囚在羨里獄中所作,爻辭為周公所作。易經的圖形加入卦爻辭,從隱晦的符號,發展為具體的文辭,較好理解。周易就是指六十四卦的卦形,卦辭及爻辭,分上經及下經兩篇。

孔子恐世人將周易侷限於占筮之用,才撰寫易傳,將易經經義加以闡述,以明其義。易傳有彖傳上下二篇,象傳上下二篇,文言傳,繫辭上下二篇,說卦傳,序卦傳,雜卦傳等七種十篇,這十篇也稱為十翼,其宗旨均在解說經文大義,猶如經之羽翼。後世周易經文及十翼列入研究周易的範圍,即廣義的周易。

早期易、傳分列。漢朝費直、鄭玄將部分傳併入經文之後,開始經傳相混,稱舊本周易。至三國王弼彖傳、象傳文辭再行離析,分附於所釋之卦辭、爻辭之後。釋卦辭之大象傳每卦一則,釋爻辭之小象傳,在爻辭之後,每爻一則。但乾卦仍維持舊本。王弼的改篇成為後世流行周易版本。為編排一致起見,有些學者將乾卦改為跟坤卦一樣的編排。

周易博大精深,經傳文辭、文義晦澀,對於初學者猶如天書。二千多年來對周易的註譯著作多如牛毛,有些深奧不易理解;有些過於簡略,不知所云;有些偏頗一方;有些內容詳細完整,惟因篇幅甚長,讓忙碌的現代人沒有時間去詳讀。有感於此,茲將研讀易傳的心得簡要表達與大眾分享。

在研讀易傳過程,從南懷瑾老師及劉君祖老師的大作,獲得許多基本觀念,也從行天宮生活易經讀會曾正吉老師中獲益良多。

由於繫辭傳闡掦易經的基本理念,說明卦爻創造緣由,經文要領及基本義理,顯示讀易之範例,展示易占的方法及神機妙算,讚美通易之功效,是易經的通論。因此,先分享周易繫辭傳的心得。惟筆者才疏學淺,疏漏在所難免,尚祈先進不吝指正。


文章標籤

"易學"易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