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繫辭傳(下)

第九章

易之為書也,原始要終,以為質也,六爻相雜,唯其時物也,其初難知,其上易知,本末也,初辭擬之,卒成之終。

易經這部書是追究萬事萬物的開始,並據此推斷其結果,是易經的本質。一卦有六爻,爻性有陰柔,有陽剛,間雜出現,觀察爻位的時位和象徵的事務,並應重視其動爻,把握時空的變動,才能趨吉避凶

卜卦時開始卜出第一爻,很難斷定這一卦的發展,等到完成第六爻,卦體顯現,卦象清楚,前者是樹木的根,是本始;後者是樹木的枝梢,是末,所以是本末終始。初爻難知,所以聖人在擬議初爻文辭時多方考量,以冀精確擬測,故較為困難,俟初爻文辭擬定後,順此以定2-5及上爻的文辭,到了上爻,事物發展完結而卦義最終形成。

若夫雜物撰德,辨是與非,則非其中爻不備。噫,亦要存亡吉凶,則居可知矣,知者觀其彖辭,則思過半矣。

依據陰陽爻雜陳狀況,要論述其德性,辨別是非,顯現人事複雜的情況。不是初、上二爻就能辨別人事的是非,必須考量二至五爻的變化歷程,全面理解,融會貫通,才能完備。

大概探求存亡吉凶之事,要從六爻所形成的複雜情況中推求。雖居在家,可得而知之。智者深入研究瞭解卦辭,對該卦的吉凶就可大致的掌握。
撰:述。


二與四同功,而異位,其善不同,二多譽,四多懼,近也,柔之為道,不利遠者,其要无咎,其用柔中也。三與五同功,而異位,三多凶,五多功,貴賤之等也,其柔危,其剛勝邪?

二爻與四爻皆為柔位,二爻與五爻相應相得,四爻上承五爻,即配合五爻行事,二者一同輔佐五爻;惟二爻在下卦之中,四爻在上卦之下位置不同,所以說二與四同功而異位。因遭遇不同,其結果也不同。二爻與五爻相應,深獲五爻信任,做事易有成果,所以得到較多的贊賞。四爻居大臣之位在君近側,有逼君之嫌,故言行必須謹慎,以免動輒得咎,所以處在危懼之中。陰柔的本質較為軟弱,不易自立,需親付於他人;二爻遠離五爻君上,這是不利的,但因以柔行中道,所以其能獲得無咎。

三爻、五爻皆為陽剛之位,三爻有輔佐五爻之功,而五爻之功,三爻輔佐之,二者充分協調合作,所以三五同功。又五爻君位為貴,三爻臣位為賤,因為爻有等次。三、五爻均陽剛,可積極行事,但結果往往不同,三爻居下卦之巔,行事過中,多半遭凶。五爻君位象徵高明中正,且有獨運之權,六爻之功皆歸於五爻,故五多功。

因為爻有等次尊卑貴賤之差異。這四個中爻,屬於柔爻一定凶嗎?屬於剛爻一定吉嗎?這要看各爻的尊卑及時位。柔居陽,不當位則凶;陽當陽位,當位則吉,此為六十四卦的一般原則;但亦有例外,柔居陽位而吉,剛居陽位而凶。

 

第十章

 

易之為書也,廣大悉備,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。兼三才而兩之,故六六者,非它也,三才之道也。

易經一書,至廣至大,無所不包,所以廣大完備。伏羲氏畫八卦,只用三爻,是代表天地人三才。後三畫卦不够用,所以將它重疊起來加以運用。因此,天地人三才由一變成兩,都是由兩種相對立的因素構成。立天之道就是陰與陽,五爻為陽,上爻為陰,陰陽成象;立人之道就是仁與義,三爻為仁,四爻為義,仁義成德;立地之道就是柔與剛,初爻為剛,二爻為柔,剛柔成質。每一卦都兼有天地人三才之道,每一才有二爻,所以共有六爻。六爻就是指三才之道。

悉備:理詳密;完備。

道有變動,故曰爻,爻有等,故曰物,物相雜,故曰文,文不當,故吉凶生焉。

三才之道變動不居,六爻效法天地萬物變動的現象,稱為爻。爻有剛柔大小,上下貴賤,不同的類別,代表著不同的物象,稱為物。萬物分陰陽,柔剛,爻性有陽剛,陰柔。六爻交雜出現和爻位配合起來,增益其複雜性,這種狀態稱為文,即剛柔交錯曰文。這種錯綜複雜的情況,處理恰當與不當,將會產生吉凶禍福、成敗的結果。
等:剛柔大小,上下貴賤之類。
相雜:相間。


第十一章

易之興也,其當殷之末世,周之盛德邪,當文王與紂之事邪,是故其辭危,危者使平,易者使傾,其道甚大,百物不廢,懼以終始,其要无咎,此之謂易之道也。

易道的興盛,大概在商代的末期,周文王德業興盛的時期?當時文王以德服人而紂王卻採暴政的事,那時文王臣事於殷紂,在被紂王囚禁期間所繫的文辭,含有憂患危機意識。身處危境,戒慎恐懼,必能化險為夷,獲得平安。凡事輕忽怠慢,掉以輕心,必將導致傾覆滅亡。易道非常弘大,包羅萬象,凡是採取謹慎態度,不能違背()此原則。自始至終,保持戒慎恐懼,擁有危機意識,一旦發現過錯,立即改正,就可以避免災禍保平安,即要善補過,以求無咎。這就是周易的道理。
不廢:不能違背。

 

第十二章

夫乾,天下之至健也,德行恆易以知險,夫坤,天下之至順也,德行恆簡以知阻。

乾為天,是天下最剛健的象徵,其德行恆久平易,即乾卦道理平易,卻是危機重重,如種子埋在土裏,面臨可能不能萌芽,不能開花,不能結果的風險,因此,要能知曉艱難危險之事而化解。坤為地,是天下最柔順的象徵,其德行是恆久簡約,聽命行事,面對內外在環境,會遇到難阻,因此,要能知曉難阻之事而避開。乾坤具有易簡的特性,易簡而天下之理得(繫辭上傳第一章),即能掌握天下一切事務變化之理,所以知險,知阻。

能說(ㄩㄝˋ)諸心,能研諸侯之慮,定天下之吉凶,成天下之亹(ㄨㄟˇ)亹者,是故,變化云為,吉事有祥,象事知器,占事知來。

研究乾坤兩卦透徹,能平易簡約就能使人心情和悅。人生行事,研判各種徵候,深思熟慮,作為決策的依據,藉以斷定天下事務吉凶成敗。人生在事業上勤勉奮發,總是希望成功。所以說自然及人為的環境變動下,當事者的言行要順應變化。事情發生都有先兆,只要看到敗壞的趨勢,及早防範化解,將可逢凶化吉。如有吉祥之事,就會先有好預兆。觀察卦象就能明白器物創造原委。易占準確神妙,占問事理,就能預測事物未來之變化。
說:通悅。
亹亹:勤勉。
云為:言行。

天地設位,聖人成能。人謀鬼謀,百姓與能。八卦以象告,爻彖以情言,剛柔雜居,而吉凶可見矣。
天地之間設定了方位,才有天尊在上,地卑在下。萬物有一定的位置,因而形成今日自然環境。聖人觀察天地的現象而設卦,演成易理,使人各得其所,盡天下之能事。聖人在處事之前,先謀於賢士,讓其貢獻智慧外,還要參考古代文物,運用古人的經驗與智慧,或卜筮於鬼神,以謀求吉凶的道理,來趨吉避凶。聖人所提出的盛德大業,為人類謀幸福,並由全民共同參與推動。

八卦是以卦象象徵的事務告示於人。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辭;以事理人情及事物的消長情態示人。一卦六位、六爻,有陰有陽,有剛有柔,陽剛陰柔兩爻互相錯綜,周流于六位之間,剛柔互動的情況,便可推斷吉凶失得的結果。

變動以利言,吉凶以情遷。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,遠近相取而悔吝生,情偽相感而利害生。凡易之情,近而不相得則凶,或害之,悔且吝。

人因趨時逐利而動,爻之變動,如言吉,是有利於人;如言凶,則人避之,亦為利。即趨吉避凶就是利。人常有情緒的變化,處世的態度合於實情常理,則吉;反之,違背人情常理則凶。所以說喜愛和憎惡兩種不同的情緒,互相衝突,產生得失,吉凶也就跟著來。

兩爻相親比,相應就是近;不相比、不相應,就是遠,遠近取舎不當,則悔吝由此產生。人與事有真情假意,若以真意實情相感應,就產生利益;若以虛偽假意相感應,則禍患因應而生。易經所論的情感,兩爻相近而不相得,即不相親不相濟,則必有凶災,或者傷害,悔恨且困吝。也就是說親近者而不能合作,往往是最危險的,可能大害,或至少為悔吝。

將叛者其辭慚(ㄘㄢˊ),中心疑者其辭枝,吉人之辭寡,躁人之辭多,誣善之人其辭游,失其守者其辭屈。

將要叛變旳人,說話會不好意思;心中有疑惑的人,說話毫無條理,像樹枝一樣分散雜亂;吉人,指得易簡之理者,心中有主見,發言簡單且不繁冗;性情浮躁的人,言無主題,發言輕率,話多且雜亂;誣害善良的人,言不由衷,言辭飄浮不定;失去職守的人,說話理不直,氣不壯,言辭表現出理虧。
吉者:得易簡之理者(來知德註)

 

 

 

 

參考資料:

  1. 南懷瑾易經繫傳別講,上傳、下傳,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出版,199612月台灣第八次印刷。
  2. 劉君祖易經之歌-易經繫辭傳,大塊文化出版公司出版,201511月。
  3. 馮家全編撰 來知德,清 惠棟 周易繫辭傳註疏,頂淵文化事業公司出版,19992月。
  4. 金景芳、吕紹綱著周易全解,韜略出版公司,20039月二版一刷。
  5. 朱熹著周易本義,大安出版社。南宋。
  6. 南懷瑾、徐芹庭周易今註今譯,台灣商務書館,201310月二版五刷。
  7. 李易儒易經之道第一冊,易儒出版社,20125月再版三刷。
  8. 任犀然主編彩圖全解周易,中國華僑出版社,20161月五刷。
  9. 周易正易孔穎達疏/易學網。
  10. http://yibian,hopto.org, 線上醫書,周易。
  11. 傅佩榮 周易哲學”, http://ocw.aca.ntu.tw
  12. 楊萬里誠齋易傳”/易學網,www.eee-learning.com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"易學"易學 的頭像
"易學"易學

"易學"易學

"易學"易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