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經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,也是中國古代五經之首。伏羲氏觀察天象地形地物,近取象人的身上器官,遠的取象於宇宙萬而創作八卦乾☰,兌☱,離☲,震☳,巽☴,坎☵,艮☶,坤☷;分別象徵天、澤、火、雷、風、水、山、地。八卦卦象雖然豐富,經過一段時間,社會日益繁榮複雜,致八卦不够用,聖人將八卦重疊,即三爻卦疊積為六爻,擴充為六十四卦。
從易經的歷史看,易有連山易,歸藏易及周易三易。在古代均由太卜專司卜筮之官主管,顯然最初易經是用於占筮,惟占筮的結果,所顯示的哲學內涵,往往影響人們思想及行動。連山易及歸藏易早就失傳,僅剩周易。
周易的卦辭是文王被商紂囚在羨里獄中所作,爻辭為周公所作。易經的圖形加入卦爻辭,從隱晦的符號,發展為具體的文辭,較好理解。周易就是指六十四卦的卦形,卦辭及爻辭,分上經及下經兩篇。
孔子恐世人將周易侷限於占筮之用,才撰寫易傳,將易經經義加以闡述,以明其義。易傳有彖傳上下二篇,象傳上下二篇,文言傳,繫辭上下二篇,說卦傳,序卦傳,雜卦傳等七種十篇,這十篇也稱為十翼,其宗旨均在解說經文大義,猶如經之羽翼。後世周易經文及十翼列入研究周易的範圍,即廣義的周易。
早期易、傳分列。漢朝費直、鄭玄將部分傳併入經文之後,開始經傳相混,稱舊本周易。至三國王弼彖傳、象傳文辭再行離析,分附於所釋之卦辭、爻辭之後。釋卦辭之大象傳每卦一則,釋爻辭之小象傳,在爻辭之後,每爻一則。但乾卦仍維持舊本。王弼的改篇成為後世流行周易版本。為編排一致起見,有些學者將乾卦改為跟坤卦一樣的編排。
周易博大精深,經傳文辭、文義晦澀,對於初學者猶如天書。二千多年來對周易的註譯著作多如牛毛,有些深奧不易理解;有些過於簡略,不知所云;有些偏頗一方;有些內容詳細完整,惟因篇幅甚長,讓忙碌的現代人沒有時間去詳讀。有感於此,茲將研讀易傳的心得簡要表達與大眾分享。
在研讀易傳過程,從南懷瑾老師及劉君祖老師的大作,獲得許多基本觀念,也從行天宮生活易經讀會曾正吉老師中獲益良多。
由於繫辭傳闡掦易經的基本理念,說明卦爻創造緣由,經文要領及基本義理,顯示讀易之範例,展示易占的方法及神機妙算,讚美通易之功效,是易經的通論。因此,先分享周易繫辭傳的心得。惟筆者才疏學淺,疏漏在所難免,尚祈先進不吝指正。